西方经济学存在什么样的局限性和致命的弊端?

发布时间:2021-05-25 发表于话题:投机的利弊 点击:919 当前位置:酷财经网 > 财经 > 西方经济学存在什么样的局限性和致命的弊端? 手机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流经济学相当于封建时代的"礼乐制度",是一套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提供合法性支撑的学说。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谈他的局限性和弊端:

一、理论层面的缺陷:用物与物的简单交换关系掩盖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二、实践层面的弊端:造成深刻的内在割裂和愈演愈烈的危机
三、避实就虚的唯心主义倾向:惯于抽去经济概念的实在意义
四、浅析资本主义自我修复的逻辑:时间+空间+精神(异化)


一、理论层面的缺陷:用物与物的简单交换关系掩盖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一般来说用市场竞争规律为996、加班却没有加班费这类现象辩护的,属于经济学中新古典自由主义一派。这一派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学考察的对象由理性人、自由市场、供需调节等因素组成。只要是被市场形成的价格,就是客观的价格。只要是市场形成的现象,就是合理的现象。因为市场的参与者是自由的、充分竞争、有足够的选择余地的,因此不存在一方"占另一方便宜",取得不合理的利润(压迫)的情况。

但这种前提假设是很成问题的。新自由主义将经济关系简化为产品、劳动、货币等要素的简单供求平衡,以此为基础推导出整套理论。然而,真实的世界并不是简单的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还要考虑在经济体系运行中必然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的结构这个维度。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就是指考察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层面。

资本家为程序员提供工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力与货币的交换关系,而必然会产生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第一个层面。

有些人甚至喊马云叫"爸爸",我们很难说清楚这究竟是一种单纯的自我嘲解,还是从潜意识里浮起的资本家与劳动者异化关系的渣滓。

第二个层面,用劳动获取生活资料,和靠资本获取生活资料,在社会生活上确实是有质的不同的。资本催生出脱离劳动的有闲阶级,这些人平时靠资本孳息维持精致的物质生活,当愿意从事劳动时则可以选择从政、经商、投资、艺术等任何一种喜欢的劳动,从而进一步巩固自身的阶级地位。

劳动阶层则在日复一日的超时劳动中消耗完全部精力,他们的生命、激情、潜能被全部消耗在了生产出的商品中,被投向到市场供别人用金钱买卖。他们失去了发展其它可能的机会,被钉死在固有的阶级地位上。只要观察一下那些在血汗工厂中高强度工作无力进修的工人,和那些在996的摧残中耗光青春、无力学习新技术而在35岁被解雇的码农,就会发现上面所言非虚。

工作996,生病icu

二、实践层面的弊端:造成深刻的内在割裂和愈演愈烈的危机

由于所谓的"等价交换"掩盖了人与人间实际存在的不平等,因此西方经济学的许多前提假设就是错误的。由于剥削的存在,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者阶层必然出现购买力不足的情况,无力消费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并进一步引发相对过剩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普遍发生的情况是过剩,而不是稀缺 (稀缺是西方经济学家为各式各样的的不平等现象辩护的主要武器之一)。

进一步,既然相对过剩是常态,那么在一个孤立的经济体系内,所谓供求平衡就纯粹只存在于理论探讨的范围内。那么,请问所谓的供求曲线的交点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面对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资本主义并非坐以待毙。它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来进行自救:

A.对外殖民扩张

孤立的经济系统必然出现相对生产过剩,但通过对外殖民和产品倾销,则可以缓解这一危机。列宁曾讲帝国主义者之所以要侵略、奴役其它国家,并不是因为心肠特别坏,他们也是迫不得已。向外殖民,是资本主义维持自身存在的必然道路。这实际上已能说明资本主义并不是一个可以孤立地通过自我调节稳定存在的体系。

像一个越转越快的陀螺、一个不断吞食的利维坦,直到有一天殖民到再没有一寸土地可以殖民,这是资本主义的命运。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美国为什么如此急迫地想要遏制中国:不见得是因为"心肠特别坏"、特别在意"第一"的虚名、见不得其他国家发展,而是因为被取代的代价是经济萎缩、社会动荡、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可持续。

B.印钞缓解流动性不足

另一种自救措施是直接开动印钞机,增加民众手中的货币量,使得他们有能力消费因剩余价值存在而无力消费的产品。但这样做的结果是通货膨胀,货币量的增加被价格的提升抵消掉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相对生产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新发货币主要通过工商业贷款和大型政府项目等形式输入社会,资本家相比其他阶层能更早地拿到新钱,此时物价还没来得及上涨。而这批新钱通过经济体系的不断流通逐渐抵达普通劳工阶层手中时,物价已经涨上去了,因此这一政策反而会加大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程度。

殖民主义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

三、避实就虚的唯心主义倾向:惯于抽去经济概念的实在意义

既然提到了货币,就不能不提法币取代金银货币后,经济学界逐渐流行起一种观点:货币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等价物,而仅仅是价值流通符号、债权信用标志及其它一切虚无缥缈的东西。

关于这种避实就虚的货币观,我们从下面几点予以反驳:

A.驳货币仅仅是价值流通符号的观点

当开动印钞机增发货币时,商品价格的上涨抵消了货币的增加。因而无论印刷多少钞票,社会全部货币所代表的货品的量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无论货币的量怎样变,它必须依靠背后实际存在的劳动产品才能获得变得有效,是劳动产品的总量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而不是货币作为价值符号规定了产品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货币的职能只能是物的代表,即一般等价物。

B.驳货币是债权信用标志的观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货币的起源不是贝壳、金银之类的商品,而是债务。[1]因此货币是从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债券标志演化而来的,而不是由具有价值的商品演化而来的。因此货币也就不是一般等价物了,进而,财富的本质不是劳动产物,财富的本质是信用。

由于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借贷只能换来汽车、房子这些生活用品,而机器设备这些生产资料往往只有资本家会贷款购买。因此这套理论实际上论证了,财富的创造者是贷了款的资本家,而不是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工人。

这套理论的漏洞在于:没有实实在在的劳动作为支撑,所谓信用有何意义?没有劳动者去辛勤工作,资本家从哪里凭空创造出偿还债务所需的财富呢?如果劳动者一夜间消失,请问资本家的信用还有什么意义呢?退一步讲,就算货币的本质真的是信用,那也是千千万万劳动者共同凝结出的信用,这反而印证了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性。

实际上,避实就虚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惯技:抽掉经济概念背后所代表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而用一些虚无缥缈的、具有任意性的东西取而代之——这样,最终解释权就完全归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有了,便于为一切荒谬的现象作辩护。[2]

唯心倾向使一切事物相对化、随意化,将客观世界变得像达利的名画《记忆的永恒》一般

除了货币问题外,西方经济学对商品的价值问题也惯于避实就虚。西方经济学不承认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价格都是在特定供求关系下确定的偶然值,是一个随意的、任意的量。他们恐怕完全忘记了,劳动价值论雏形的提出者正是西方经济学的祖师爷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以供求关系为背景,推导出了劳动价值论。[3]

因此相比于亚当·斯密这一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他的后辈实际上面临这一种学术上的滑坡。不错,价值确实是在供求平衡中产生的。但在均衡点处,譬如假如某产品供给为100,需求为100,问价格是多少?这实际上根本就给不出答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应该还有另外的影响因素在决定价格。否认这一点就是当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就是哲学上的虚无主义、不可知论。

劳动价值论实际上就是在解释这个供求平衡点的实际意义。我们用供求平衡的方法加以证明:

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物资都是通过劳动取得的,如何分配劳动时间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假如开采一单位的钻石需要1小时,由于钻石非常美丽,因此大家都愿意很高的价格来购买(假设是10小时的劳动所得的产品)。那么,每单位钻石就用1小时的劳动换取了别人10小时的劳动成果。
但是在市场充分博弈中,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其他人看到钻石商赚了高额利润,就会和他一样去开采钻石。直到钻石矿越来越稀少,以前花1小时就能开采到钻石,现在要花10小时才能找到了。这时就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采钻石的大军了,因为已经没有暴利了。

你看,在市场条件下,钻石的价值,就这样自动地和它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了。这是非常神奇的过程。这一点在亚当·斯密的世代就不再是秘密了,现在的西方经济学界却对此讳莫如深,这是为什么呢?

四、浅析资本主义自我修复的逻辑:时间+空间+精神(异化)

下面对资本主义进行自我修复的主要手段和过程作一个总结,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学说实际上在为一套什么样的体系作辩护。

A.时间修复

广泛的借贷消费,将未来的财富今天用,形式包括国债、财政赤字、量化宽松及各种形式的个人借贷、金融衍生品等等,这是金融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这样,原本买不起房的工薪阶层买得起房、买得起车、能够进行各种超过(当前)收入水平的消费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得到缓解,迎来繁荣。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盛行的时候,打出的口号就是利用金融工具实现”永久繁荣“。

然而结果我们都看到了,08年金融海啸摧毁了这个美梦。事实证明将未来的财富转移到今天使用,只会造成未来的更大危机。目前美国国债国模屡创新高,已经积重难返。因此在不远的未来,我们也许会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再次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

B.空间修复

帝国主义掠夺剥削其它国家。其现代形式是经济殖民、美元全球霸权(及相应的铸币税权)、输出革命掠夺他国财富积累等等。这是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课题。

苏联立国大半个世纪,其强大的道义和军事压力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大幅提升劳工待遇,赋予劳工投票权、社会福利等政治、经济权利。[4]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发达国家的劳工生存处境的提升,伴随着资本的全球殖民,也就是说被剥削者的苦难并没有减少,只是转移到了亚非拉国家罢了。世界上大部分人口仍然过着贫穷(甚至可以说是悲惨)的生活。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导致贫富差距剧烈分化,进而产生出否定(毁灭)自己的力量(如经济危机、帝国主义战争、恐怖主义)这个规律从来没有变过。

C.精神修复·理性层面

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提供了合法性支撑,让人们认为资本主义哪怕不是最好的,也是最不坏的。经济效率(或者直白点说金钱)成为一切价值、道德的衡量,利润即是"善"的明证。相对的,无法聚敛钱财的人成为资本主义审视下当然的"弱者",被定性为"经济价值/效率/能力低下的人"。

公共服务类岗位如教师、警察、医生、护士、军人很难有什么机会将财富聚敛到可以自我增值的地步,然而他们的创造的价值真的就比资本家、投机者、食利者要低吗?我们如果接受了"金钱"对价值的规定性,价值观的紊乱就在所难免,居于没有"聚敛财富"机会的岗位的个体常常产生因主体性受到贬抑造成的痛苦。

此外还广泛流传着一些粉饰现状用的新概念,堪称资本主义"新话"。[5]

每年向社会输送十年经验的优秀员工 = 裁掉老员工
去技能化 = 流水线工人化、PPT纺织工人化、19世纪英国煤炭工人化
福报 = 不解释
人民富豪 = 不解释D..精神修复·非理性层面

消费主义景观将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异化成了物与物的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精神修复的非理性层面。消费什么等级的商品,已经成为了人格的外延。物质不是被我使用,而是反过来定义我属于“哪一类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景观是具有将人物化的魔力的。

消费主义对人们的经济收入进行了更为彻底、无孔不入的掠夺,在"商品拜物教"无远弗届的魅力中消解一切斗争。娱乐至死的景观社会社会颠倒了人和物的关系,由物为人所用变为人为物所定义。总而言之,表象挤压实质,符号取代内容,副本胜于原本。

我们反对景观,不是想否认AJ是美好的、精心设计的商品。我们反对的是景观对我们的自由选择能力的干预,它竟然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把劳动所得投喂进这架资本增殖的机器里,换回来一堆虚伪的符号。

1.去网红店消费80%的目的是发朋友圈,即构造一个关于自己生活的故事、景观、副本。
2."穿普拉达的时尚女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诱惑性的文本,似乎"女王"与"普拉达"具有某种自然的联系,女生们为了成为"女王"都需要一个普拉达。然而我们都知道普拉达也只是一种工业化生产的消费品罢了。
3.大概2017年的时候,全网到处都在刷屏AJ,在一双鞋子上堆砌了过于夸张的崇拜、象征,四下洋溢着拜物教的氛围。一个本来没有什么根基的亚文化突然被刷屏成主流话语,背后显然有营销力量的介入,瞄准的就是刚上大学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社会地位,却开始面临成人社会的身份焦虑的大学男生。十里八乡,都能听到韭菜地里挥舞镰刀的声音。


以上。

参考

^《债:第一个5000年》. 虽然作者为货币问题的避实就虚提供了理论工具,但作者本人实际上是一个主张免除人与人之间一切债务的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批驳过这种倾向. 见《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P145~146.^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贡献,实际上是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哲学上的严密基础,同时剔除一些不合理的部分.^随着苏联的式微,西方国家的福利就被逐步削减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与前1%阶层相比,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80变成了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650. Joseph G. Eisenhauer: An Economic Defini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Forum for Social Economics, Vol. 37, 2008, pp.103-113^乔治·奥威尔小说《一九八四》中设想的新人工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混淆人的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kucaijing.com/articles/33642.html

标签组:[经济] [经济学] [货币] [货币职能] [西方经济学]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相关APP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话题

财经推荐文章

财经热门文章